您的位置:超人软件站评测 → 《游荡者:弗兰肯斯坦的怪物》评测:对人性发出的终极诘问

《游荡者:弗兰肯斯坦的怪物》评测:对人性发出的终极诘问

佚名

2022-04-11 22:08:37

我要评论


 

拷问内心的小小选择

与其他互动电影式游戏相同,在《游荡者:弗兰肯斯坦的怪物》游戏中,作为玩家,大部分时间里就只能对着剧情的发展干瞪眼,只有关键时刻的抉择才需要做出操作,作为一款体量较小的游戏,弗兰肯斯坦自然没有那么多可能性,游戏中的选项大都很简单,保持善良,或发泄愤怒。

游戏巧妙的地方在于,将玩家的视角代入到怪物身上,并将怪物做成一个穿着黄色兜帽长衫,人畜无害的模样,就像《小小梦魇》中的mono或是小六那样。如此玩家更容易将怪物视作一个善良的“人”,何况在游戏的大部分流程中,保持着友善和谦逊态度的一直是怪物,躁动和暴力的扮演者反而是人类。

一旦玩家拥有这样的立场,在人类与怪物发生冲突时,便不会与暴民们感同身受,而是站在上帝视角以怪物的口吻感叹好意全让狗给吃了。当玩家好心帮助村民,却被无情地咒骂和丢石头后,难免会因民众的愚昧而感到愤怒,恰时游戏会弹出一个呼应玩家内心的选项,“报复”。

选择了报复,怪物将利用自己强壮的身躯与无惧苦痛的意志展开反击,夺走这些无礼之人的性命,财产或是家庭,叫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但一次次宣泄愤怒只会让怪物逐渐依赖上这种失控的感觉,它最终会遗忘自己渴望认可的初衷,深陷复仇漩涡之中,直至走向不可避免的毁灭。

当然,玩家也可以总是选择保持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善良,虽人与我以刀剑,然我回人以桃李。这样怪物便不会被复仇蒙蔽了双眼,它能更冷静地思考自己与人之间的关系,想出更多的办法尝试去融入人类。

但它如何努力也只能做到无限接近于人,所以人类也只能做到无限接近于接纳它,怪物不愿总是像一只老鼠般躲藏,每次建立起的信任都会在它亮出真面目后轰然倒塌,最终,善良的怪物会因无法承受孤独的啃食而自我了结,走向另一个悲剧。

虽然游戏设置了多个结局,却没有一个最终能走向Happy End,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和他创造的怪物只能背负着巨大的不幸走完短暂的一生。《游荡者:弗兰肯斯坦的怪物》仿佛在告诉玩家,具有时代性的悲剧并非一人之力便能左右,当遇到恪守社会规则与放纵内心欲望的抉择时,仅仅是对玩家内心的拷问,而非对弗兰肯斯坦怪物的救赎。

那么,没有条例制约,没有法律惩戒,甚至没有道德谴责时,面对如此的境遇时,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琴弦间流泻的沉默艺术

在这样一款充满了戏剧化冲突的剧情导向游戏中,玩家操作的主角是个沉默寡言,悲喜不露于表(物理意义上)的大个子,那玩家该从何感受原著中字里行间流露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迸发呢?针对此点,游戏采用了直接让玩家听到怪物的心声的方法来解决。

直接将怪物心中所想以气泡的形式写出未免过于俗套,所谓心声,也逃不了一个“声”字,游戏索性将此化为可入耳之丝竹,从进入游戏开始,便能听到一股悠扬的提琴曲,这可不是单纯的背景音乐,还代表了怪物此时的状态。

在宁静的自然探索时,音乐是空灵的,悠扬的,代表了怪物的好奇和放松;接近人类的村庄时,音乐是肃然,古典的,代表了怪物因靠近未知而产生的紧张与慎重;当怪物产生极大的负面情绪时,音乐便会变得急促,嘈杂,连画面上的色彩也会消失不见,不适的感觉也会在玩家心中迅速洇开。仔细去听,无需言语表达,你就能从背景音乐中得知怪物的心境,尤其是戴上耳机时,悦耳的音乐很容易让玩家沉浸其中,伴随着各色变调,代入感被大大加强。

这是款处处充满着艺术氛围的游戏,不仅是音乐部分,全部使用水彩与油彩漆成的城市与村落,惜字如金的叙事风格,以及对悲剧结局的执著追求,无一不在炫耀着游戏高超的艺术造诣,其中音乐又是最灵魂的部分,虽然《游荡者: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全部的游戏流程都以沉默作为游戏基调,但玩家依旧能从音乐中读出澎湃的感情,化虚为实的感受恰有一点琵琶行的韵味。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结语

回到最初的问题之上,人类应当被如何定义?当一个生物完全符合人类特质时又是否应被称之为人?以现今的眼光来打量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它只是面相丑陋,但它生性善良,且富有求知之心,我们未必不能接纳这样一个生物融入集体。这说明此类哲学问题总会因时代的局限性而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我们只是站在百年之后去回顾诞生于19世纪初的《弗兰肯斯坦》,而非真正直面属于当前时代的伦理难题。

面对游戏频繁对玩家发出的道德诘问,我的建议是,既然无法给故事写上一个完美的结局,不若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回应,剧情或许会朝着压抑的方向发展,但游戏毕竟只是游戏,你拥有着无数个可以重来的机会。

相关游戏

网友评论

本站推荐

换一个

基因密码

立即下载
火爆手游
  • 深海水族

  • 台球精英

  • 基因密码

  • 拉奇战记

  • 丛林猎手

  • 拆箱游戏